日期:2025-09-09 18:23:09
艺术跨越山海,在戈壁开出繁花。近日,上海戏剧学院“沪疆有戏”文艺轻骑兵团队,完成了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草湖项目区及喀什地区巴楚、泽普、叶城等地为期数日的文化交流活动。
在短短几天内,上戏团队累计开展了近20场次的文艺展演、非遗手工工作坊、文化大讲堂、文创设计等多元化活动。线上线下参与人次逾万,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与赞誉。
上戏文艺轻骑兵团队秉承“将剧场‘打包’在身上”的理念,走到哪里,便将精彩的艺术表演和专业的教学送到哪里。在“行走的思政课堂”中,他们用鲜活的艺术语言讲述中国故事,发出上戏青年的时代声音,不断擦亮上戏“时代新人宣讲团”的闪亮品牌。
多元艺术展演送到身边
此次文化润疆活动中,上戏团队精心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文艺展演,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。戏曲学院学子带来了木偶《钟馗醉酒》《牡丹亭·惊梦》选段,以及京剧《梨花颂》选段,韵味无穷。舞蹈学院则以《能不忆江南》《西洲曲》《悠然见南山》等作品,或描绘江南水乡的婉约上证速配,或呈现盛世的恢弘气象。表演系(含音乐剧中心)的新疆籍学子,用充满青春活力的《青春舞曲》等节目,迅速点燃了现场气氛,将活动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,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蓬勃朝气。
除了精彩的舞台呈现,上戏团队还通过文化大讲堂和手工工作坊,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海派文化更贴近民心。秦峰、冷锐老师分别以《神奇的木偶艺术——华夏之光》和《戏曲梳妆台》为题,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,让观众领略了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。
舞台美术系学生开设了《海上来风》和《旗袍之美》两个融入海派文化元素的手工制作工作坊。他们将掐丝珐琅、竹编、土布等传统技艺与石库门、园林花窗、旗袍等上海特色符号巧妙结合,通过互动教学,让当地群众在亲手制作的乐趣中,深刻感受海派文化的独特韵味。
活动中,上戏团队还主动与当地学校的美术教师、场馆工作人员等建立联系,并将精心准备的教案、教学视频及制作材料悉数留给当地,旨在助力培养一支“带不走”的师资队伍,实现文化传承的可持续发展。
文创连接沪疆青年
依托上海市大学生红色文化创意基地,上戏连续举办多届“上海市大学生红色文化创意大赛”。今年,在大赛中特别增设了沪疆文化交流专项赛道,邀请沪疆两地青年大学生,围绕兵团草湖及喀什地区的红色文化、非遗资源、文旅特色,为当地农产品、伴手礼等设计包装和Logo。
此举旨在通过青年大学生的创新设计,为促进当地红色文化传播、文旅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。本届大赛的作品展还将设置专区,并以创意市集等形式,进一步推动沪疆两地文化创意交流。
从表演到同行,从合奏到和鸣,上海援疆干部在兵团及地方的奋斗历程,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,深深地滋养了上戏的青年学子。在上戏师生对“胡杨精神”的学思践悟中,他们以艺术初心,积极浇灌着民族团结的“石榴花”。
温暖瞬间带来双向奔赴
在这场充满热情、双向奔赴的文化交流活动中,无数温暖而美好的故事悄然发生。在巴楚县文化艺术中心剧场活动室,团队师生惊喜地发现了一张署名“热米拉”的小朋友4月写下的留言卡片,上面写着:“我将来想考上海戏剧学院”。师生深受感动,当即录制了一段视频,以此激励“热米拉”以及更多怀揣艺术梦想的追梦人。
活动散场时,孩子们簇拥着演员们合影、交流上证速配,久久不愿离去。当团队车辆启程,孩子们更是追着车跑,用力挥手、大声告别。他们清澈的眼神、朴素而真挚的情感,深深触动了在场每一位上戏师生的心。
博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